懷孕期間的媽媽是很脆弱的,除了體型會變大、變肥腫,變得「粗身大細」之外,其實在媽媽衣服與皮膚下看不到的骨骼與關節,都正在進行複雜的生理、化學作用,而在物理上亦要經受大量的壓力。結果是讓孕婦的身體出現各種變化,當中有部分是惡性的。
一個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媽媽在懷胎後期至臨盆之間的時間,開始出現腰痛與盆骨痛。從生理上來說,這是因為媽媽體內的荷爾蒙有所變化,令連接骶髂關節與恥骨聯合關節之間的韌帶鬆弛,從而讓關節與關節之間變得沒有那麼穩定。
而從物理上來看,在以上所述的關節不穩與體重增加的作用之下,媽媽進行日常的必要動作,例如行樓梯,或簡單至從座位站起,都已經會拉扯到盆骨一帶的關節,造成疼痛。
雖然在產後媽媽的荷爾蒙分泌會逐漸恢復正常,但關節卻未必因此會自動回復,疼痛亦未必會消失。若產前的疼痛延續,就會成為產後盆骨痛。
要預防產後盆骨痛,媽媽在懷孕期間就要多加小心,例如在行樓梯時應該小步慢慢前進,亦應該多依靠扶手借力;當然如何可以的話,較理想的是多搭電梯代步。而在日常生活亦應該注意盡量減少腿部動作的幅度,不要過度張開雙腿,因這會同時張開盆骨,造成疼痛之餘亦會影響到盆骨的位置。
對於萬一已經有了產後盆骨痛的媽媽,紮肚是一個治療方法。各位媽媽一般對於紮肚的印象,可能比較側重於它的收肚修身功效,但其實紮肚的原理是以捆紥收緊腹部肌肉,同時達到收細盆骨的效果。紥肚目標是令子宮快些縮減到正常的大小,並讓內臟回到本來的位置。經過專業紮肚師的治療過後,受產後盆骨痛困擾的媽媽,有望可以擺脫疼痛的惡夢,重回健康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