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痛症困擾不少香港人,無論是長期肩頸痛、腰背痛,還是關節勞損,都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素。近年愈來愈多醫學研究發現,復健運動不單止可以紓緩痛楚,更有助改善身體機能,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本文會深入探討復健運動如何幫助慢性痛症患者,並結合本地案例及最新治療趨勢,讓大家對這個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
慢性痛症與運動的互動關係

慢性痛症並非單純的身體問題,很多時候與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及運動量息息相關。都市人工作壓力大,長期久坐或姿勢不良,容易令肌肉力量減弱、關節活動度下降,長遠下來就會出現肩頸痛、腰背痛、膝關節痛等症狀。即使如此,不少患者對運動仍有顧慮,擔心活動會加劇痛楚,甚至導致二次受傷。事實上,適當的復健運動有助重建肌肉及關節功能,減輕痛楚之餘,亦能提升活動能力。
復健運動的種類與作用
復健運動並非單一模式,常見包括肌力訓練、伸展運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及協調訓練等。針對慢性痛症患者,專業物理治療師會根據個人狀況設計運動計劃,例如帶氧運動、瑜伽、太極、水中運動等都屬於有效選擇。這些運動除了能增強肌肉力量,還可改善關節靈活度和身體協調,減少痛症反覆發作的機會。水中運動尤其適合關節負擔較重的患者,因為水的浮力可減輕下肢壓力,讓患者更容易參與。

復健運動對身體的正面影響
有不少研究證實,復健運動能有效減輕慢性痛症。例如本地團隊曾邀請腰背痛及肩膊痛患者參與為期六星期的運動課程,發現痛楚平均減少超過兩成,腰背柔軟度更提升數倍,肌肉力量亦明顯增強。這些成果反映運動能促進組織修復、減少炎症,改善姿勢及動作模式。長遠而言,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會提升,對止痛藥的依賴亦有機會減少。
復健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慢性痛症不只影響身體,長期痛楚亦會帶來焦慮、抑鬱等心理困擾。適當的復健運動有助釋放壓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睡眠質素,令患者重拾生活信心。部分運動如瑜伽、太極,更結合正念冥想元素,進一步提升身心健康。當身體機能逐步恢復,患者的情緒亦會隨之改善,生活質素自然提升。
復健過程常見困難與應對方法
復健運動初期,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肌肉痠痛或不適,這屬於身體適應新運動模式的正常反應。只要根據治療師指導,循序漸進地調整運動強度及頻率,大部分不適都會隨時間減輕。如果出現異常劇痛或持續不適,應及早諮詢專業人士,避免因過度訓練而加劇傷患。安全方面,正確姿勢和適量運動量同樣重要,能有效減少跌倒或受傷風險。
創新治療與本地復健資源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慢性痛症治療方案不斷推陳出新。近年衝擊波治療成為熱門選擇之一,透過高能量聲波刺激患處,促進組織自癒及改善血液循環,對多種肌肉、筋腱及關節痛症都有顯著療效。
患者經驗分享與專業建議
不少慢性痛症患者分享,接受復健運動後,不但痛楚明顯減輕,活動能力亦大大提升。專業治療師建議,復健運動要持之以恆,並根據個人狀況調整內容及強度。即使在家中,只要掌握正確方法,配合簡單器材,也可以有效進行復健,減少痛症復發機會。如遇到疑難,應主動諮詢物理治療師,確保康復進度理想,像屯門物理治療中心這類專業機構,會結合運動治療、手法治療及創新儀器,為患者設計個人化復健計劃,協助他們重拾健康生活。
復健運動對慢性痛症患者來說,不單止是紓緩痛楚的工具,更是提升身體機能、改善生活質素的重要一環。只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配合專業指導,慢性痛症患者都可以逐步擺脫痛苦,重拾健康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