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過世後的情緒調適與心理支持

lighted candles on black metal candle holder

親人離世是一件讓人難以承受的事,即使平日再堅強,也會在那一刻湧現悲痛。不論你身處何種年齡和身份,親人過世都會在心中留下一道深刻的印記。大多數人習慣內斂,把傷心埋在心裏,有些人甚至擔心流露情緒會帶來不夠堅強的感覺。但事實上,哀傷、失落、憤怒、內疚甚至麻木,都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可短可長,有人數星期能走出來,也有人需要幾年時間慢慢接受,都是很自然的人性流露。

學習調適情緒和適應生活轉變

在親人離世後,切忌過度壓抑感受。專業心理學家建議,應讓自己自然地悲傷,無需遮掩眼淚或勉強振作。面對哀傷,亦可以試着與信任的家人朋友分享感受,不要獨自承受壓力。生活雖然被打亂,但若能保持作息規律,逐步回復日常步調,例如堅持食三餐、每天簡單活動、偶爾外出晒太陽,都有助身心復原。如果情緒久久未能釋放,不妨考慮嘗試書寫日記、繪畫、散步或反思過往與親人的回憶,這些自我療癒方式有助你重新整理情緒。

woman leaning against a wall in dim hallway

親友與社區力量的重要性

香港人向來重視親情與社會連繫。在失去親人之後,親友的陪伴尤其重要,以簡單陪座、傾談或帶你參加家族聚餐,都是很自然的鼓勵方式。有些社區提供專業輔導、互助小組、教會關懷等支援,讓大家在哀傷中找到同行者,如果你需要,也可以主動尋求社區熱線或支援服務。選擇醫院出殯,除了方便家人管理儀式外,醫院亦有專業社工及心靈輔導員,也會在過程中給予情感安慰,避免家人獨自承受壓力。

尋求專業心理支援

不論是情緒低落、失眠、食慾不振或是持續悲傷,大家都可考慮透過心理輔導尋找專業協助。坊間有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及社工等不同選擇,亦有不少公營及私營資源可供申請。近年社會提倡心理健康,大家普遍接受「尋求幫助不是軟弱」,反而是主動面對困難的表現。如在哀傷期遇到嚴重焦慮或自我傷害念頭,應及早尋求醫護或心理專業人士協助。

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情感

若家庭中有小朋友或青年面對親人過世,成人更要敏感地觀察他們的行為和表現。兒童未必懂得以言語表達哀傷,可能會出現退縮、情緒波動甚至身體不適。家長及老師應及時主動了解、傾聽並開啟合適對話,陪伴他們一起參與喪禮,讓他們明白失落是生活一部分,有助日後面對人生改變。適時給予空間和耐心,協助他們逐步接受現實並恢復精神狀態。

喪禮的情感意義

喪禮不僅是告別儀式,更是家人及親友共同懷念過世者的時刻。不論選擇哪一種宗教儀式,都能讓大家聚首一堂,談及過去相處點滴,分享懷念和感激。不少家庭會舉辦紀念晚會、點燈或種植紀念花草,將思念化為行動,這些儀式都幫助大家釋放哀傷,重建情感連結。

哀傷往往伴隨持續性的心理困擾,包括焦慮、無力感或社交退縮。專家建議,每位家人都應定期留意自身及親人的情緒轉變,靈活調整生活習慣。若思念變得沉重,可嘗試參與社區活動、義工服務或培養新興趣。對經歷失去的家庭,適時規劃如定期人壽保障安排,也可以釋除未來的不安,為家人留下一份安心。